风吹过,蓝印花布随风扬起,与古树同舞。以心琢物,以手造物。一缕靛蓝,晕染千年风华;一块白布,承载匠心独运。2025年的夏天,“青春奋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南通二甲镇,循着靛蓝芬芳,完成了一次“观展—拜师—造物”的沉浸式非遗之旅。
第一站:走进展馆,沉浸“蓝”海
7月上旬,实践团队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这里堪称蓝印花布艺术的殿堂。馆内丰富的藏品跨越古今,从古朴典雅的明清老布,到设计新颖的现代衍生品,系统展示了蓝印花布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工艺演变和文化内涵。
队员们穿梭在“蓝白交织”的世界里,细细观摩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纹样特点,惊叹于传统纹样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民间智慧。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和珍贵的实物展示,大家对前一天在染坊亲身体验的技艺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对蓝印花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肃然起敬。博物馆之旅,是一次知识的充盈,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让大家完全沉浸在这片深邃而迷人的“蓝海”之中。
第二站:走进染坊,拜师学艺
7月中旬,实践团队带着对传统技艺的憧憬,走进了位于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的蓝印花布染坊。在这里,大家有幸遇见了6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兴老先生。染坊里弥漫着独特的植物染料气息,时间仿佛在此沉淀。
在王老耐心细致地指导下,队员们学习并参与了蓝印花布制作的全套核心工序:从设计纹样的刻板,到用黄豆粉与石灰粉精心调和的防染浆进行刮浆,再到将上好浆的布匹放入深邃的靛蓝染缸中一次次浸染、氧化……每一次浸入与提起,都见证着神奇的变化——洁白的棉布在染液中瞬间被赋予深邃而宁静的“南通蓝”。最后,队员们协助将染好的布匹进行晾晒,看着蓝白相间的美丽纹路在阳光下逐渐清晰、绽放。
第三站:指尖造物,把“南通蓝”带回家
体验了古老的印染技艺,领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团队成员们跃跃欲试,渴望将这份“蓝白之美”融入生活。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大家开启了蓝印花布创意手工体验环节。
队员们挑选了自己心仪的、带有传统吉祥纹样或清新现代图案的蓝印花布小料。最终大家精心缝制了小巧玲珑的香囊,填入清雅的艾草或薰衣草,一针一线间,传统韵味与现代生活气息完美交融;用心制作了实用又美观的靠枕,蓝印花布独特的纹理与色彩,为日常家居增添了一抹宁静雅致的东方风情。
这一站,不仅是手工技能的实践,更是将非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尝试。当一件件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香囊、靠枕在手中完成时,那份成就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感悟与传承
短短数日的实践,从博物馆的历史回响到染坊的泥土气息,再到创意手工的生动实践,南通蓝印花布的独特魅力已深深烙印在每位队员心中。实践团队不仅学习了“刻刮染晒”的精湛技艺,理解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智慧,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人王振兴老先生等匠人身上那份坚守与热爱的力量。
王老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在我们手里。”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也感染着实践团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家深感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并愿做一粒种子,将这份来自南通的“蓝白之美”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了解南通蓝印花布,感受中华传统工艺之美,激发文化自信,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供稿:俞青、汤富晨
编辑:韦玉龙
审核:杨军、周笛